新知與活動
農業部開店ESG STORE 盼明年底成功媒合百件專案:雙向一站式服務 企業實踐永續最佳場域
含括環境保護、社會責任及公司治理三大概念的ESG是企業經營重要指標,在農業領域中實踐ESG也成為重要趨勢。農業站在氣候變遷第一線,不僅生產過程與環境交互影響,也牽動糧食安全,是社會安定的基石。企業投入農業ESG,協助農業永續發展,自然環境、社會大眾也能受益。為促進企業對農業ESG的參與,農業部資源永續利用司成立「ESG STORE」平臺,期待明(2026)年底平臺能成功媒合100件農業ESG專案。
農業部去年10月底成立ESG STORE平臺
目前在媒合專區上架55個專案,涵蓋永續農業、碳匯及保育、農業文化及生活三大領域。農業部資源永續利用司司長莊老達說,「我們做ESG的目的,除了對農業好,對企業也要好,不是單方面從企業取得資源。有企業資源挹注,幫助農業在永續上做得更好,企業也同時能獲得他想要的。」目前ESG STORE媒合專區架上規劃企業投入總經費最高、達2,400萬元的專案「嘉南大圳綠廊營造」,由農業部農田水利署提出,預計在嘉南大圳沿線兩側種植約3公里綠廊,面積共約4.1公頃。總經費第二高則是「農耕機械電動化專案」,規劃投入1,200萬元,希望研發、產製能取代燃油農機功能的各式電動農機具。第三高的「新黃金廊道-永續糧食推動計畫」規劃投入720萬元,由企業與在地雜糧業者合作,聯名推出節水雜糧新加工品,改善彰化、雲林受地層下陷影響的生態環境。ESG STORE開張後,由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提出的「蘭陽平原農田生態營造專案」與新光保全率先展開合作,進行農田生物多樣性調查。同時花蓮農改場一鼓作氣,協助曾受「找回原力-原鄉生態永續新農業核心技術研發與擴散」計畫輔導的農友,提出「特色作物(火蔥)種原保存與利用專案」、「太巴塱Katepaay紅糯米加值與部落守護計畫」、「Falinono保種與永續種植行動」、「織羅部落農田生態營造專案」等阿美族傳統作物與食農主題的「找回原力」系列專案上架,已吸引不少企業前來洽詢。
莊老達表示,上架專案經費仍需依實際合作內容調整,金額、數量並非評量執行成果的絕對性指標,但希望能在明年底看到至少有100件來自農業端的提案,透過平臺被媒合成功,進而吸引更多企業投入農業永續ESG。

引導企業投入農業ESG 確保資源有效分配運用
ESG議題十分廣泛,即便大方向不難掌握,但每間企業預期達成的目標,以及自身可發揮的專長都不盡相同。莊老達表示,企業投入農業ESG帶來的效益,除了在E(environmental,環境)的部分一般較容易理解,在S(social,社會)方面,可從「零飢餓」議題著墨,例如2022年農委會(今農業部)曾與信義房屋,攜手全國45處農村綠色照顧社區以及69處農漁會,投入協助農村社區、鄰近村里高齡者與弱勢家庭的供餐服務,並研修「國內糧食救助作業要點」擴大救助糧申請對象等,發揮綠色照顧。在G(governance,公司治理)的部分,雖然涉及公司內部管理(例如公司風險管理、資訊安全、供應鏈管理等),企業無須從農業場域實現,但也有企業採購優良食材用於供應員工餐食,照顧員工健康的案例。目前包含崇越科技、凱基證券及啟碁科技等3家企業的員工餐廳,皆已採用有機食材,並簽約納入綠色餐飲指南(Green Dining Guide, GDG),不僅照顧自家員工,更能支持對環境友善的有機農業。「希望企業想做的,不要再只有淨灘了,我們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。」已和許多企業討論、聚焦過需求的莊老達說,在部分已有企業投入的特定地區專案中,永續司也會協助分散資源,避免過度集中,「像是農田水利署沿著(嘉南大圳)圳道種樹的案子,如果有企業認領其中一段,我們可能就再找看看,有沒有其他適當的地方來種。」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,執行「澎湖海草床復育」計畫進行之前,「(中信金控員工)怎麼去澎湖?要做什麼?在哪裡做?跟當地的社區學校怎麼配合?皆需要多次來回溝通。」並確認在計畫結束後,除了授予成果證明,還需要提供相關資訊給予中信金控,用於依循TNFD框架的「自然相關財務揭露報告書」。ESG STORE專案的媒合,即使原本在架上對外公開徵求企業投入,但到雙方正式簽約時,內容可能會有不小變動,是在商議過程中,才把具體的行動與細節項目定下來。(因字數限制,全文請參考下方連結)

結合企業自身專業能力 專案執行更加分
莊老達認為,專案若能與企業專業緊密結合,將發揮更大效益。「(企業)希望呈現出來的是什麼?可以跟客戶(企業)的專業領域如何結合?更可以彰顯(企業)做這件事情的時候,不是只有對環境、自然、社會有貢獻,還能展現企業形象與專業能力。」在ESG STORE平臺成立以前,農業部已和許多企業共同推動臺灣生態及物種保育等行動,實踐農業ESG。以石虎保育議題為例,包含臺灣家樂福於2020年起,將南投中寮鄉農友生產、貼有友善石虎農作認證標章的山蕉、柳丁等農產品,以優於市場行情的價格收購,上架家樂福全國門市,鼓勵農民在農業生產同時保護石虎棲地,擴大通路影響力,成為推廣友善石虎農作的強力後盾。從事TOYOTA汽車代理的和泰汽車集團,2020年與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(今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),以及導航系統商Garmin共同開發推出「TOYOTA DRIVE+ CONNECT《動物出沒熱點》」導航圖資,提醒駕駛在行經石虎出沒熱區時放慢車速,減少石虎被路殺的可能。除了國內企業,外商投入也很積極。(因字數限制,全文請參考下方連結)

ESG STORE方便農業端提案 企業更容易找到合適專案
隨著金管會對企業揭露永續報告書的要求上路,莊老達說,農業部看見愈來愈多農業端與企業端實踐ESG的需求,ESG STORE採雙向一站式服務設計,目的在改善過去企業與農業端不容易找到彼此的困境,並協助企業達成「契合專業技術」、「供應綠色採購」及「善盡永續責任」三大目標;包含農業公部門單位、農民團體與農企業的農業端可將自身具備永續價值的場域,在ESG STORE上傳專案構想,由平臺協助媒合及邀約有合作意願的企業。莊老達仍強調,後續與企業充分溝通訂定專案執行細項,才能滿足企業需求並維持ESG專案設定的目標;農業部也會給予提案專業建議,修改、調整內容,並提升專案受企業青睞的可能性。企業端則可依據專案領域、專案類別、執行地點與預估經費等條件,從平臺篩選出希望合作參與的不同專案。不過,當企業在ESG STORE上找不到合適的專案時,亦可透過平臺簡要說明對ESG合作的構想,提出自身的需求,由農業部主動尋找尚未登錄至平臺上的專案,並聯繫相關的農政單位給予協助。植林、森林經營在ESG效益之外,也是重要自然碳匯來源,莊老達進一步提到,碳匯要轉成自願減量額度(俗稱碳權)需透過環境部的機制,農業部積極完善方法學,已新增加強森林經營、竹林經營等2項林業方法學,其他尚有黃碳、藍碳方法學審議中,並輔導熟悉農產業特性的農科院成為查驗機構;若企業有取得自願減量額度的需求,可依據方法學撰寫計畫書並經合格查驗機構確證後,向環境部提出申請。與企業共同執行的ESG專案一旦完成,提案單位會先將成果報告上傳至平臺,農業部邀集相關產業單位及試驗單位,共同確認執行成果後,再由農業部核發成果證明,可用於永續報告書中作為專案執行佐證。詳細全文內容,請前往來源連結: https://www.agriharvest.tw/archives/124197
